【擎杯邀饮天地间,举杯回敬五千年】腊月传奇

发布时间:2024-02-06

腊月降临,寒风凛冽,也无法阻止“年”的脚步渐渐临近。在这个时节,年味、腊味、酒味、忙碌的味道交织在一起弥漫在中华大地之上,让归乡、团圆、祈愿成为当下的主旋律。

腊月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古老且神圣的月份,代表着岁末年初的交替。“腊”的古代语境中,意指祭祀神明与祖先的重要活动,腊月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,伏日和腊日在当时极为重要,有“岁时伏腊”的说法。“伏腊”与春、秋二社组成了重要的节日体系。唐、宋时,腊日的社会地位逐渐式微,而这个古老的节日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。渐渐地,腊日分化成了三个具有独特色彩的节日,分别是“腊八节”“祭灶节”(也称“小年”),最后是“除夕”。

“腊八节”的由来众说纷纭,有“祭祀神农说”“祭八神说”“始于汉代说”“纪念佛祖说”,虽说法较多,但没有例外皆与祭祀相关。其中“始于汉代说”广为流传。据传汉时“腊祭”的日子确定为“冬至”后的第三个“戍日”,“腊日”从而被确立,《古今事物考》就有:“冬至后三戍为腊”的记载,而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。腊八这一天人们还会头戴彩帽,腰系锣鼓,载歌载舞,意为驱逐瘟疫,保泰平迎新春。

“小年”也称“交年节”“灶神节”“祭灶节”……文字最早有载可追溯至东汉,崔寔的《四民月令》有载:“腊明日更新,谓之小岁,进酒尊长,修贺君师。”从古至今,“小年”团圆皆是风俗,在家以美酒敬尊长、祭灶王遵循着中华民族“礼止门内”的传统习俗。元时范梈的《小年日,仍宿北山》中也有:“腊日才过又小年,那堪泽国雨连天。儿童把酒传明烛,远想慈亲尚未眠。”的记载。

美酒不仅要敬奉尊长,更为重要的是祭灶王爷,古人信奉: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而奉灶王为一家之主,是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,因此对于年终祭灶成为一年一度的重头戏。宋时范成大的《祭灶词》:“古传腊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车风马小留连,家有杯盘丰典祀。”就详细描述了祭灶的隆重,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,祈求灶王爷回到天宫述职可以留下三份情面,并给灶王爷写下: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的叮嘱,盼望来年风调雨顺。

如今,“小年”分为“南方小年”与“北方小年”,一为腊月二十三,另一为腊月二十四。会有这样的习俗,传言是因古时坊间流传的“官三民四船五”,意思为: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,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,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。其实“小年”不分“官小年”“民小年”,只是各地风俗不同,产生的差异。

最后,腊月节的重中之重则是“除夕”。“除夕”,也称“除夜”,意味逐除鬼邪。其与春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“年”。在上古以冬至为年时,冬至的前夜,被称“除夕”。自汉时起,以腊为年,腊日的前夜就被称为“除夕”。南北朝后,“除夕”初步形成了以辟邪、守岁、团聚的习俗,古人与家人一起埋镇宅石、饮美酒、吃年夜饭、丢百病、置放压岁钱……宗惊的《荆楚岁时记》就载有:“岁暮,家家具肴歉,诣宿岁之位,以迎新年。相聚酣饮。留宿岁饭,至新年十二曰,则弃之街衢,以为吐故纳新也。”除夕,万家灯火通明,喜气洋洋。每家每户都在厨房里忙碌着,备办各种美味佳肴。守岁时刻,亲人共品佳肴美馔,共饮桂酒椒浆,把酒言欢,倾诉衷肠,彻夜不眠。而后会留下一些守岁饭,撒放至街道边,意为吐故纳新。

从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九,每天做的事情,都有约定俗成的说法:祭灶,赶年集、扫房子,磨豆腐,蒸馒头、割猪肉……“年”的帷幕一点点被拉开,极具仪式感。普通的事却因“年味”而变得特别、因“酒”味而变得令人期待,只为那场最隆重的盛世。

家暖人心,酒暖衷肠,花好月圆,长乐未央。


首都酒业(遵义仁怀)有限公司 黔ICP备2023000578号-1      贵公网安备5203820200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