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文化与中华酒】探析之捌:墨色蘸琼浆,酒蓄千古文

发布时间:2023-11-29

“毛笔”篛管狼毫,刚柔相济。笔走游龙间,铺毫抽锋、尖圆齐健,所以巨细收纵、变化无穷。毛笔因汉字而有了风骨,汉字因毛笔而有了灵魂。回观历史,以笔写酒者众多,因酒奋笔者麇集。而有迹可循的饮酒典故,无一不在笔墨中尽数描摹。

图说:《兰亭集序》(局部)

永和九年三月,会稽山阴兰亭。这一日天朗日清,王羲之邀群贤齐聚茂林修竹间,文人挚友酒过三巡,一众人等兴之所至,或吟或咏、且歌且赋,遂辑录而成《兰亭集》。

聚饮意相近,酒酣心通畅。活动召集人王羲之,欣然提笔作序。他借酒力,笔生“妙花”,一气呵成《兰亭集序》。

《兰亭集序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书法可谓登峰造极。常常为人称道的,全文324个字里“之”字出现21次,而更让书法界赞叹的包含这21个“之”字在的全篇序文,各具形制,却又各具美感。

图说:唐·褚遂良临摹《兰亭集序》(局部)

尽管原作真迹有说失轶、亦有说散落民间、或埋藏地下至今未被发现,但无论如何,丝毫不影响膜拜与追随者。唐代褚遂良临摹《兰亭集序》留存至今,仅此临摹版本,大家鉴赏并留印215方,而其中盖章达人乾隆也盖下了10几方印。

一场看似稀松平常的文人饮酒聚会,却因王羲之的“序”而影响深远。王羲之书法作品颇多,但常常为人所记起的就是这酒后所作。酒,不仅是斗酒诗篇的滥觞、更是恣意书写的铺垫。由此生发开去,更是文化缘起的渊薮。

图说:唐·张旭 《古诗四帖》(局部)

欧阳修主撰《新唐书》介绍张旭:“旭,苏州吴人。嗜酒,每大醉,呼叫狂走,乃下笔,或以头濡墨而书,既醒自视,以为神,不可复得也”,唐代诗人李颀《赠张旭》写到:“张公性嗜酒,豁达无所营。皓首穷草隶,时称大草圣。露顶据胡床,长叫三五声。兴来洒素壁,挥笔如流星。瞪目视霄汉,不知醉与醒”。

“草圣”张旭喜欢醉后而书。其字如金蛇狂舞、虎踞龙盘、洒脱至极盘。但尽管是酒后而作,但其传世的“冠军帖、终年帖、残秋入洛阳帖”……不仅几无涂抹,细微笔画、间架结构清晰透彻。追溯历史,张旭草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有着酒的催化。

图说:唐·怀素《自叙帖》卷(局部)

怀素,被李白称为“天下称独步”的盛唐草书大家,人称“醉素”。他性情疏放,又学而不厌、皓首穷经。与张旭合称“颠张醉素”,其书法与张旭同为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。李白对怀素推崇备至,《草书歌行》中他对怀素的醉酒作书,描摹道:“吾师醉后倚绳床,须臾扫尽数千张。飘风骤雨惊飒飒,落花飞雪何茫茫。起来向壁不停手,一行数字大如斗”。而后更是对怀素书法赞叹道:“恍恍如闻神鬼惊,时时只见龙蛇走。左盘右蹙如惊电,状同楚汉相攻战”。

怀素在《自叙帖》中说:“醉来信手两三行,醒后却书书不得”。这更是把“酒”在其书法中的作用,做了个淋漓尽致的表达。

图说:宋·苏轼《黄州寒食诗帖》(局部)

时至宋代,有诸多书法大家涌现,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……在那个以风雅为尊的时代,苏轼无疑是尤为出彩的。且不说词作,他亦是书法大家,其作品《寒食诗帖》,与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的《祭侄季明文稿》并称为“天下三大行书”。

然而这幅作品,竟也是苏轼醉酒后的骋怀之作。据载,苏轼抵达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,受到当时情景影响,不禁慨叹“自我来黄州,已过三寒食。年年欲惜春,春去不容惜……”。与文字情感呼应,此篇书法起承转合间跌宕多姿。
无论书圣醉兰亭、草圣酒中书,还是东坡居士酒伴文。在史实典故里探寻书法之精妙,浮现于纸端的文字,竟多与酒有着这般潜在的关系。文字以情感为“魂”,书法让文字生“骨”,而“酒”竟是书法的“引”。抑或,他们本就相融相生、相映成趣。

“酒”让书法纵横恣意;书法,让无形之“酒”得以有形表达。这,又何尝不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蓄的彰显呢。共赏书法之美,感念酒之蕴蓄。

中华酒,致敬中华文化。


中华酒业销售(贵州仁怀)有限公司 黔ICP备2023000578号-1      贵公网安备5203820200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