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文化与中华酒】探析之肆:文史千秋诵,秋饮通古今

发布时间:2023-10-09

秋天的风雅,是静心听虫鸣、是登高看丹枫、是月下闻花香、是屋阙温佳酿。秋天,从古至今仿佛都带着一丝美,是刘禹锡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”的苍凉,是杜牧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”的唯美,是苏轼“一年好景君须记,正是橙黄橘绿时”的咏颂。秋天,正如郁达夫在《故都的秋》所说“秋天,无论在什么地方……总是好的”国人对秋天的喜爱,让其在华夏文化中,比其本身呈现的颜色更加意蕴丰赡。
古秋,今犹记
因秋与物候及农耕文化有着密切联系,所以早在商周时,古人就已界定春与秋:春时耕种,秋则收获。而由此延伸,便以“春秋”进一步指代年代更迭,辑录彼时的编年体史书称作“春秋”恰源于此。对于农耕文明的古代东方来说,秋,历时而熟、率土同庆,故而“秋”也代指“时间”,正所谓“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”。甚至连“秋”这个汉字的来源也充满意趣。我们或许很难想象,据传“秋”字源自蟋蟀象形,甚至连读音,也与虫鸣“啾啾”相近。古人用感知来定义时间,听到蟋蟀鸣唱之声,便觉秋天已至。

图说:秋天的山水风光


至汉代,《淮南子》把四季分为二十四节气,西汉孟喜进一步将二十四节气再细分为七十二候。古人对四季、二十四节气、七十二候、秋天呈现的特有景象,有着不同且生动的见解和描摹。秋天,雅称“白藏”,苍穹在此时节也以“旻天”为名,祈礼仪式以“尝”作称,而狩猎仪式则为“狝”。从这些细节足以窥见,古人心中四季特别是秋天的地位,他们认为世事万物皆如四季因变,从自然万物到时光流转,从伦常礼俗到抒发情感,无不如此。

秋天,若仓屯盈满,可终年不饥。故此,也常带有开花结果之意。《庄子》所云:“夫春气发而百草生,正得秋而万宝成”,又因秋处于四季之三位,所以常用于比喻一日近暮时分。《黄帝内经》有载:“以一日为四时,朝则为春,日中为夏,日入为秋,夜半为冬”。而四季“仁义”之意,也常被古人咏叹,春夏为仁、秋冬为义,《礼记·乐记》札记:“春作夏长,仁也;秋收冬藏,义也”。又因秋日景色略显肃杀,因此在抒发情感中略带有悲怆之意。《春秋繁露》记:“喜气取诸春,乐气取诸夏,怒气取诸秋,哀气取诸冬,四气之心也”…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。但不论如何,这些关于秋天的描述,都让这个时节更加多姿多彩。

图说:秋天的稻田


秋饮,通古今
情同四季,意若阑珊,赏景凭窗,饮酒骋怀。古时酌酒作诗,似乎总有着别样感受。偶有“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”、也曾悲寂寥时“明月楼高休独倚,酒入愁肠,化作相思泪”、心潮澎湃时“酒后高歌且放狂,门前闲事莫思量”、思深忧远时“五十江城守,停杯一自思”……时节的变化,也给了他们浅酌一杯的情由,秋来、秋去、乐秋、悲秋都成了文人雅士聚饮的情愫和寄托。

图说:秋天红叶和银杏繁茂生长


秋天,与酒一样,似乎成了古人稠密思绪的延展。秋来看鸿雁南飞,于是有了“临水有亭秋更净,对花无酒月空明”的洒脱自在;乍感初凉,于是便有了“有酒且相酬,莫管西风满鬓秋”的怆然意切。

秋天的丰硕,古往今来都值得普天同庆,这是大自然所给予的欢愉。正如唐万楚所言:“田家喜秋熟,岁晏林叶稀。禾黍积场圃,楂梨垂户扉。野闲犬时吠,日暮牛自归。时复落花酒,茅斋堪解衣”。酒集天地之精华,为秋收五谷之酝酿,《说林》载:“八月黍成,可为酒”。秋色宜人、秋风习习,一饮秋味,方不辜负那盈车嘉穗,那金风玉露,那枫叶流丹。正如陆游所说:“老子秋来乐事稠,吴粳新捣酒新篘”。

图说:秋季是酿造白酒的好时节

秋天,恰逢河清海晏、四海升平,诗人便有了伴秋畅饮赋诗的畅快淋漓。如柳永的《望海潮》:“ 东南形胜,江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。烟柳画桥,风帘翠幕,参差十万人家。云树绕堤沙,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,竞豪奢”。如此良辰美景,才能让他与友人一起“无限狂心乘酒兴”。

秋酒,也曾抚慰古人。元代刘秉忠对此如是说“酒斟宜浅,三盏清愁散”。而秋的苍凉从《诗经》开始,就与华夏文脉一以贯之相伴相生,不论是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,还是“秋日凄凄,百卉具腓”莫不如是。

白居易在《琵琶行》中说:“浔阳江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”,又像是杜甫《登高》中所感: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”,还有范仲淹在《渔家傲·秋思》中写到:“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”。

秋酒,因其与丰收因缘际会,就有了独特的韵味;因承载千年文史,便有了绵亘不绝的情思;因为赋比兴、风雅颂,而让醇香更显悠远;因助兴助乐助慰心扉,就有了超脱物质的价值。

纵赏秋之韵味,共品中华酱酒。


参考文献
(汉)董仲舒撰;(清)凌曙注.春秋繁露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5. 

(汉)刘安等编著;(汉)高诱注.淮南子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9. 

黄帝内经[M].北京:中国文史出版社,2003. 

全唐诗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60.

梁一儒,宫承波.民族审美心理学[M].北京: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:呼和浩特:内蒙古大学出版社,2003.

蔡镇楚,龙宿莽.唐宋诗词文化解读[M],北京:北京图书馆出版社,2004.  


中华酒业销售(贵州仁怀)有限公司 黔ICP备2023000578号-1      贵公网安备52038202002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