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建筑观里,讲究的是造物和开物。一造一开,带着古人的期许,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“建筑之道”,亦是传统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的体现。有了建筑就有了情感寄托,正如有了酒就多了一份快意与洒脱。于是,古人往往希冀着去寄情山水、去归隐田园、去陶醉于亭台楼阁廊舫轩,去辟一片地、建一个园,饮一杯美酒“看庭前花开花落,荣辱不惊;望天上云卷云舒,去留无意”。
时至今日,人们忙在充盈生活的路上,却也把心留给了诗与远方。热爱生活的人,努力把人生酝酿成理想的模样,在过日子里,打磨着希望的力量。
你看那“亭台楼阁”
亭的前世,常出现在古人诗词间,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”的醉翁亭,是“我画蓝江水悠悠,爱晚亭上枫叶愁”的爱晚亭;是“湖上影子,惟长堤一痕,湖心亭一点,与余舟一芥,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”的湖心亭;是“更待菊黄家酿熟,共君一醉一陶然”的陶然亭……亭常伴着山水,有圆形、方形、六角形、八角形、扇形等形状,显现在湖光山水、名山大川处,在曲径通幽、小桥院落处,在芳林香草、枯石活泉处,亭的出现都似乎为人设置了独美的视角,才会如苏东坡所言,“惟有此亭无一物,坐观万景得天全”亭,不仅是修身的地方,更是饮酒的好地方,欧阳修在醉翁亭“射者中,奕者胜,觥筹交错,坐起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”王羲之在兰亭: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李清照在西亭“常记西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”等等,无数文人雅士沉浸在亭、沉醉在亭。
图说:中国风格亭子
如若说亭的魅力是让人沉入其中,那么台的魅力则是让人乘高远眺。《说文解字》有释:“台,观,四方而高者。从至从之,从高省。与室屋同意。”台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,《山海经·海内北经》有载:“帝尧台、帝喾台、帝丹朱台、帝舜台,各二台,台四方,在昆仑东北”由此可知,上古之帝大多有台。台从出现,就主要用于观星,承载了人在探索世界时“与天对话”的美好愿景。台除却以感知 “天人合一”的中国传统宇宙观,更是文人雅士登高抒情之所在,曹植的《铜雀台赋》、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、李白的《登金陵凤凰台》……皆是古人登台抒情所著。
图说:北京天坛就是明清时期的“台”
古人若想居高临下,登山可见山水之境,登楼可见车水马龙。《说文》云:“重屋曰‘楼’”《尔雅》曰:“陕而修曲为‘楼’”,楼即:古代两层以上的大型建筑物。其在中华文脉中,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,我国自古就有“四大名楼”“江南三大名楼”“十大文化名楼”等说法。许多文人雅客,钟爱于登楼极目,或饮酒作乐,或赋诗题词,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”“洞庭天下水,岳阳天下楼”“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。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”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”……都是千古名篇。
图说:中国风格楼
古时,楼与阁常一起使用,但其二者却有着明显分别。《园冶》有言:“阁者,四阿开四牖。汉有麒麟阁,唐有凌烟阁等,皆是式”阁,是指下部架空、底层高悬的建筑,平面呈四方、六角或八角,常呈两层,与楼近似但较小巧。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,供远眺、游憩、浅酌、藏书等之用。阁的出现似乎总带着若隐若无的仙气,王勃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滕王阁,戚继光“三十年来续旧游,山川无语自悠悠。沧波浩荡浮轻轲,紫石崚增出画楼”的蓬莱阁,俞仪“楼高浑似踏虚空,四面云山屏障同。指点潭州好风景,万家灯火图画中”的天心阁……似乎说起阁,就能看到古代传说中的御剑仙人,手拿酒壶,纵横山水的影像。
图说:乌镇鸡鸣阁
再看那“轩榭廊舫”
轩,《园冶》解释意:“类车”“取轩轩欲举之意,宜置高敞,以助胜则称。”译为轩与古时车相似,有空敞而又居高之意。轩似长廊、小屋,其多为高而敞的建筑,但体量不大,是一种点缀性的建筑。在拙政园就有一座“听雨轩”,取意南唐李中的《赠朐山杨宰》:“听雨入秋竹,留僧复旧棋”,此处轩的西北有一泓池水,植有睡莲芭蕉翠竹,每逢下雨,雨打芭蕉十分动听。
图说:北京恭王府棣华轩
廊,大概是中华民族中最为奇特的建筑,古人运用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,巧妙地结合理性思维与浪漫情怀,将房屋的建筑艺术和桥梁的结构造型有机融合,廊继而诞生。《园冶》中有言:“廊者,庑出一步也,宜曲宜长则胜。”如若说廊有故事,那《红楼梦》倒是可以说上一说,大观园的风格自不必多说,为赏景、玩闹,几位姑娘们住的院子里都设了廊,办诗社,弄胭脂、嬉笑打闹、醒酒赏月,廊上总可见俊俏的少年郎和娇俏的少女,透过竹隙,只听笑声,就十分动人。
图说:浙江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
舫,作为古时一种与水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园林建筑形式,是由画舫、楼船演变而来的一种临水或仿水、意水的建筑形式,《尔雅·释言》中解释:“舫,舟也”。它外形似船,通常设在水边,或在花畔,近岸一侧有平桥与岸相连,因此也有“旱舫”“石舫”“不系舟”等称呼。舫是苏州园林文人“渔隐”的一种建筑体现。“渔隐”是魏晋以来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中重要的主题,隐者智者的代称,文人常以“渔隐”“水居”的方式独善其身、吟诗作对、饮酒赏景。庄子有言:“巧者劳而知者忧,无能者无所求,饱食而敖游,泛若不系之舟,虚而敖游者也”;《赤壁赋》中: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;举酒属客,诵《明月》之诗,歌《窈窕》之章”;李白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》: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销愁愁更愁。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”,舟、船作为表达心志的载体,都表达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。
图说:北京颐和园石舫
与舫有相似之处的中华古建就是榭,西周时榭是建在高台上的建筑,即“台上有屋”。在高台上建造房屋最初是为了防水、防潮和防御。汉之后,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,很快就被新的建筑形式取代,基本不再建造高台榭,但仍在地势高处建榭,以获得良好的视野景观。《园冶》曰:“榭者,藉也。藉景而成者也。或水边,或花畔,制亦随态。”榭以集景为目的,在园林中选址于景观较好之处。由于园林榭以观水景为主,所以多为水榭。很多古人都偏爱榭上观光、交友、饮酒作乐,杜甫写:“杖黎登水榭,挥翰宿春天。白发烦多酒,明星惜此筵”,崔湜言:“水榭宜时陟,山楼向晚看。席临天女贵,杯接近臣欢”,胡寅道:“对兹火云候,漫说酒千斛。要须临水榭,满啜一瓯玉”……
图说:中国风格榭
建筑间,藏着一缕醇香
大唐长安的宫廷豪迈、两宋都城的馆阁精舍,江南精致的山水园林,紫禁城的皇家气度……在朝代更迭间,中华建筑各具美感,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,共同融汇成一组别样气度。
酒,在字体结构上,衍生于“酉”,以“酉”为边,似乎也在与中国古代建筑美学遥相呼应,你看那边是“亭台楼阁轩榭廊舫”,就有这“酬酌酣醇醉酩酱”,酬谢之宴、小酌几杯、酣饮不归、醇香四溢、香醉人间、酩酊之欢、大曲酱香……
凭栏微醺、酒饮半酣,犒赏的是世间忙碌的身心,品味的是天地人心的皈依。
一杯一世界,一酒一乾坤。享东方之韵味,品酱香中华酒。